贝雷迪——比较教育&三阶段&四步法

作者:admin 时间:22-12-16 阅读数:671人阅读

贝雷迪——比较教育&三阶段&四步法

AI绘画


贝雷迪

 (一)生平简介

贝雷迪(George Z.F.Bereday,1920---1983),美国教育家。1920年生于波兰。二战期间,德军入侵波兰后,他离开祖国加入英国伞兵部队。曾获波兰最高军事勋章。先后在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获得历史学文学士、文硕士学位和社会学理学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比较教育教授,其间曾赴莫斯科大学和东京大学讲学。贝雷迪先后担任美国《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哥伦比亚比较教育研究》(Columbia Comparative Education Studies)主编和《教育年鉴》(The Yearbook of Education)联合主编。

(二)主要著作

贝雷迪的主要著述有:《教育的自由主义传统》(Liberal Tradition in Education)、《美国的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 in America)、《苏联教育的政治学》(Politics of Soviet Education)、《变化中的苏联学校》(Changing Soviet School)、《教育中的比较法》(Comparative Methods in Education)。

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以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其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

1、比较教育的目的和研究方法发展的“三阶段说”

(1) 比较教育的目的

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出于人们智力上的需要。他说,人们之所以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是因为他们想了解,这种源于自身追求知识的目的是比较教育立于学术之林的唯一理由。但他也不否认比较教育有其实用性的一面。首先,教育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研究外国教育制度不仅是出于人们的好奇心,它对于更好的实施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研究外国教育是为了通过了解其他民族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2)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朱利安1817年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开始,横跨整个19世纪。这一阶段可称作“借鉴”阶段,其特点是注重对各种描述性材料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做比较,从中发现某一国家教育的最佳范例,以供其他国家效仿。贝雷迪还指出,比较教育方法在这一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的上半叶。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移植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之前,强调要经过一个预备阶段。如萨德勒、施奈德、康德尔等都非常重视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贝雷迪指出这一阶段可称作“预测”阶段,因为这时比较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借鉴,而是依据对其他国家以往或类似经验的研究,对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是否能取得成功做出预测。

第三个阶段被 贝雷迪称为“分析”阶段。这第三代比较教育学家,更强调通过彻底的分析消除种族中心主义,以更好地促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他们注重理论和方法的演进,注重建立明确的比较研究程序。

2、比较四步法

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领域或区域研究,涉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地方等;另一个是真正的比较研究,同时研究一些国家或一些地区。贝雷迪将这两种研究各分为两个阶段,区域或领域研究中的两个阶段为:一是描述阶段,也称“教育地理”,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收集教育资料;二是解释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如历史、哲学、经济、社会学等)对所获得的资料做出说明,进行社会分析。真正的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个阶段为:一是并列阶段,也就是对收集到的各国的资料进行初步对比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建立进行比较的标准,使比较更为有效,在这个基础上应要对假说进行验证。贝雷迪正是在这一阶段中提出了假说。二是真正的比较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应系统分析超越国界的教育制度。

这四个阶段构成了贝雷迪著名的“比较四步法”。下面是他对各个阶段研究的具体论述。

(1)描述阶段

对外国教育制度和实践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步。贝雷迪认为在这一阶段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收集各种文献资料;二是进行学校实地访问。

贝雷迪将比较教育的文献资料分为:第一来源,第二来源和辅助来源。第一来源的是指未经过系统分析的叙述。属于这类的资料有:教育部的正式文件、合法社团会议的详细记录、发表市民意见的小册子或其他类似的材料。此外,直接与题目有关的资料如报纸、杂志、小册子以及描述校舍、设备、教具等的资料,也可属于第一来源这一类。第二来源包括书、总结、文章、文选以及不断发表的、以分析为目的的各种研究报告等等。辅助来源指不直接论述教育,但具有一般信息的(如一般性的文化书籍、戏剧、社会学研究等)出版或发表的书及文章。

通过这些资料,再加上一个访问计划,那就更完善了。访问的方式有很多。较古老和传统的方式是不作计划的随意访问;也可以按计划访问整个地区,或访问各个城市的一所学校,或一所市区学校和一所乡村学校;较常进行的是访问各类学校,如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一所职业学校和一所成人教育中心。

访问各地的对象应是同类的,即应注意不要访问这个地区的一所小学,再访问另一地区的一所中学;也不应访问这个地区的公立大学,再访问另一地区的私立大学。在选择了访问的方式后,要确定每次访问的时间和研究方式。

最后要确定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组织的方式。有一种倾向是按照得到的资料,列出要点进行分类;也可制作区域或地区的地图,在图上标出学校数、学龄人口组的比例、教师人数等等;也可用表及其他方式表示。这样,研究者只需要快速浏览所需教育资料,并可通过地图、统计图、表格等方法,对资料进行组织、分类和描述。如对苏联1958年教育改革的描述,如下图所示。

 描述:苏联1958年教育改革

学前教育

改革没有涉及,但是在1959年幼儿学校脱离卫生部,和幼儿园一样由教育部管辖。

初等教育

改革没有涉及,继续努力消除单级小学,确保全民教育。

初中教育

将义务教育年限从七年延长至八年,在所有班级实施车间劳动制度。强调审美训练。

高中教育

将高中分为进行多科技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日间学校)、夜校(面向城乡年轻人的旧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后备劳动力制度和天才学校

中学后教育高等学校人数得到有限扩充。增设两年工作经验作为入学条件。入学时强调学生的个性。增加政治训练。人民友谊大学。高等教育部权力下放,将中等专业学校置于其管辖之下。研究生教育改革没有涉及,但改革预示着研究生人数和博士点的扩充和改善。随后还对科学院进行重组,设立文化大学。

没有变动。在所有年级进行多科技术教育试验。由于高中前教育的扩充,学制变为11年。实施新课程以适应上述变化。

 

(2)解释阶段

贝雷迪认为,社会科学的所有部类都会有助于扩大比较教育的视野。如不考虑社会实施的哲学原理,就不能解释教育计划;如不了解所发生的历史时期,也就不能对教育改革做出评价。在比较分析中,应考虑到教育对公众舆论形成的影响、对教育投资的作用以及在确定教育计划中对国家、父母权利的影响。心理学、文学、人口学、宗教也是比较教育所需要的。总之,他主张比较教育研究者要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对在第一阶段收集资料中所展现的教育现象做出分析,揭示影响这些教育现象的种种因素及相关关系。以美国对外教育工作图示为例,

 解释:美国对外教育工作

哲学:

美国的人道主义

及这方面的动机

经济学:

美国对自由经济和

私有财产的支持

 

 

心理学:

美国人的盎格鲁-撒克逊

种族中心主义

历史:

美国从孤立主义

转向世界主义

教育:

美国对外教育援助及

其成败的事实性材料

社会学:

美国人的生活习惯

科学:

美国技术的吸引力

 

 

人类学:美国移民传统

政治学:

美苏对抗

 

另一方面,贝雷迪强调对于教育上所收集的资料不能就事论事,而应积极地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多方位予以研究,对所有收集到的教育资料进行真正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检查。如应把在校生看作是学生和人口的一个年龄组(统计学),看作是属于一种次文化,即孩子现时的团体(社会学),看作是生产因素(经济学)。

总之,在贝雷迪看来,解释就是是要求研究者从各种社会科学的角度和方法对所收集的教育事实的形成做出分析,以便使研究者不仅对各种教育事件本身作出说明,也能对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联系做出评价。他指出,只知道教育事实(How)是不够的,只有了解了“为什么”(Why),才能进行直接的比较研究。

(3)并置阶段

贝雷迪认为,真正的比较研究起始于并置。并置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统一概念,提出假说。研究者经过上两个阶段有目的地对各国的教育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之后,必须将资料系统化,从中确定共同的比较标准,然后再对各国资料分类并置,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形成比较分析的假说。贝雷迪还就并置提出了两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图表式或竖列式,二是文字式或横列式。如下图所示。

 并置的两种形式

图表式并置(竖列式)

 

文字式并置(横列式)

比较的初步基础

 

比较的初步基础

国别资料

 

国别资料

A

B

C

A

B

C

 

用以比较的最终假说

 

用于比较的最终假说

      

 

(4)比较阶段

比较阶段是比较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所有比较对象国同时进行研究,并据此对并置阶段形成的假说做出验证。贝雷迪指出,比较并不是罗列先前所处理的资料,而是要突出重点。

贝雷迪将比较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平衡”比较,指在不同研究区域之间作对称的比较,从一国获取的信息必须有从另一个国家获取的可比信息相对应,强调资料的对等和平衡。平衡比较的具体做法可参照下图。

 平衡比较

假说

第一个因素

               A国

               B国

               C国

 

第二个因素

               A国

               B国

               C国

 

结论

 

二是“阐释”比较,它指的是将不同国家的教育实践随意取来,用比较的观点对资料的意义进行说明。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当平衡比较不可能或不可取时使用。在进行阐释比较时,不可能作总体概括,也不可能推导出任何法则,因而贝雷迪把它称为一种“含蓄的方式”,其目的在于选择一些比较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贝雷迪对比较教育的贡献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把比较教育研究分为描述、解释、并置、比较四个步骤,使比较教育研究首次有了具体的研究程序,同时也为学习和研究比较教育的人提供了个人能力的发展阶段。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比较教育学家像他那样如此系统、详尽的关注比较教育的方法论问题,由此可见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



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CIES贝雷迪奖

作者介绍:

作者李凡在人才发展咨询、能力评估与测评、企业大学及培训管理、培训讲师培养、业务技能与管理领导力培训、教练引导技术、课程开发与设计、混合式学习项目设计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

  • 企业教练:欧卡教练认证企业带领师
  • 个人教练:欧卡教练认证复原卡带领师
  • 讲师培养:CTT创新性培训技术(认证)
  • 绩效咨询:华商基业绩效改进师(中级)
  • 结构思维:华商基业结构性思维认证讲师
  • 领导力课:新经理、中高层管理培训师
  • 课程设计:企业培训课程设计师
  • 学习项目:CSTD认证学习项目设计师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文章由admin在凡聊企陪(lfzsf.com)站点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未声明则本网站所有源码和软件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转载文章如果涉及版权问题,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及时【与我联系】。

发表评论

遇到问题?请给我们留言

请填写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回复您电话

您是本站第11764名访客 今日有0篇新文章